670亿美元的南北高铁项目,对越南来说真的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吗?
表面上,越南从河内到胡志明市的高速铁路计划堪称宏伟,不仅能缩短一千多公里的路程,还能让全国的交通网络升级换代。各国企业看似热闹地排起队,投标、谈判、展示方案,仿佛这是一场全球基建盛宴。但越靠近这盘棋局的中心,就越能感受到那股扑面而来的风险味道——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修路项目,而是一场涉及技术、资金、地缘关系的综合博弈。
许多人第一反应会忽略一个最直接的挑战——越南的地质条件远比地图上看起来复杂。北部地区多是喀斯特地貌,那是一种石灰岩被地下水长期侵蚀后形成的地形,布满溶洞和暗河,中国贵州修高铁时就曾为穿越这样的大山付出过巨大代价,有的隧道刚打进去几十米就遇到塌方,还得停工加固。而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又是另一种极端:土质松软到像豆腐一样,一旦承受高速列车的震动,没有深桩基础和昂贵的地基处理,轨道根本立不起来。换句话说,这是将贵州和江苏沿海的双重施工难度硬生生拼在一条线上,工期和预算只会无限拉长。
有了这样的前提,再看投资方的动作就不难理解了。日本曾经是最大热门之一,最早就拿出了成套设计方案,但在详细计算成本后发现造价实在太高,加上越南提出的技术转让要求触碰了底线,最终日本选择了撤退。韩国后来进入谈判桌,很多人以为这是越南找到了另一位“真心人”,但熟悉国际工程竞争的人都知道,这更像是一种策略性的陪标,目的是增加谈判筹码,好在压低中方可能的报价。
就在外界还在盯着越南和几大供应商的价格博弈时,很多人忽视了中国早已在另一条线上走在前面。在中越边境,中国提前把铁路全部改为1435毫米的国际标准轨,这个数字听上去没什么吸引力,但它是全球高速铁路通行的轨距标准,欧洲高铁、包括中国高铁以及部分引进型日本线路都采用这一规格。标准的重要性在于,未来越南不管找谁修路,列车想越过国境去到其他国家,轨距就必须匹配。而匹配,就是要遵守中国已经定下来的那套轨制和接口。换句话说,越南的高铁系统无论最终由哪国建,都绕不开中国的标准,这等于在未来区域铁路网的“总开关”上提前插上了自己的钥匙。
这种布局在整个泛亚铁路计划中更加明显。泛亚铁路分为东、中、西三条干线,中线经过中国、老挝和泰国,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线路之一。中老铁路在2021年底开通,打通了昆明到万象的直达通道,沿线的水果、矿产出口量迅速提升,让老挝第一次有了通到中国和世界的现代化大动脉。泰国也在推进中泰铁路,目标是打通曼谷至昆明的高速通道。相比之下,东线原本应该经越南连接柬埔寨,却因为越南国内的审慎乃至犹豫,进展被拖慢。结果是中线、西线项目率先吃到了贸易和通行便利的“头口水”,而越南则暂时站在了地图的边缘。
面对一个造价惊人、工期难控且地质条件恶劣的南北高铁项目,中国工程师私下里其实有些庆幸——避开了一个几乎必然超支的深坑。这并不是说中国没有能力建设,而是投资的回报与风险对比过于悬殊。世界银行在一份公开报告中曾指出,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平均超支率可达到30%以上,遇到复杂地质条件时甚至会增加一倍,这些数据放在越南南北高铁上无疑显得更加刺眼。
更深层的考量在于规则制定权。在跨国铁路互联互通中,谁掌握标准,谁就掌握了主动权。从技术的兼容性、列车和信号系统的匹配,到后续的维护、升级,这是一个持续数十年的绑定关系。中国提前完成的轨距改造,不仅是一笔工程投资,更是一份长期战略保险。
在基础设施领域,表面上是钢轨和混凝土的比拼,背后其实是时间、资本与规则的较量。谁能看准时间窗口,谁就能在未来几十年的区域合作中占到先手。而这个南北高铁案例,正好让人看到,在热闹和喧嚣之外,真正决定胜负的往往是那些被忽视的细节。
聪明的投资,不是看谁掏得多,而是看谁走得远。
(免责声明)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。
亿策略-配资app官网-牛股策略配资网-我要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